引言 | 传统车企的「安全突围」与「智能补课」
2024 年 3 月,广汽本田正式推出首款纯电 SUV —— P7,基于全新「云驰纯电架构」打造,车身尺寸 4750 × 1930 × 1625mm,轴距 2930mm,定位 25 万 -35 万元中高端市场。
新车核心目标直指特斯拉 Model Y、比亚迪唐 EV 及蔚来 ES6,试图以传统车企的制造功底与安全冗余,回应消费者对电动车操控、续航、安全等痛点的担忧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 P7 的命名与本田中国此前发布的「烨」品牌形成微妙对比。作为合资公司主导的车型,P7 未沿用争议性命名,侧面反映出广汽本田对中国市场舆情的把控,也暗示合资体系中"本土化决策权"的强化。
一、技术亮点:安全冗余与传统功底的组合拳
1. 自研线控制动 + 博世 ESP 双备份:直面刹车失灵焦虑针对近年来频发的电动车刹车失灵事件(如"单踏板模式"争议),P7 祭出本田自研线控制动系统 + 博世 ESP 双备份方案,核心逻辑为「完全解耦但保留机械连接」:
双系统独立运作:主系统失效时,备用机械制动仍可介入,杜绝完全依赖电信号的潜在风险;
制动失陷性能高于国标 1 倍:通过 FCD 制动感知系统实时反馈踏板状态,避免传统线控制动"欺骗性脚感";
针对性优化中国路况:针对城市拥堵频繁启停场景,调校低速制动平顺性,减少顿挫感。
这一设计消除了博世 iBooster 早期的设计短板(如 2017 年本田 CR-V 混动版因 iBooster 软件控制故障召回),试图以冗余方案重塑用户信心。
2. 云驰架构:高刚性车身与三电系统
电池安全:搭载宁德时代 90kWh 三元锂电池,CLTC 续航 650km,采用 12000 吨一体化压铸铝壳体,IP67 防护等级,热失控抑制技术可阻止单个电芯异常扩散;
车身刚性:车身高强度钢占比 68%,热成型钢达 25%,扭转刚度 4 万牛 · 米 / 度,2024 年 CCB 中国十佳车身认证;
动力性能:单电机后驱(200kW)与双电机四驱(350kW)可选,四驱版零百加速 4.6 秒,配备 ADS 电磁悬架,支持 5 种驾驶模式切换。
3. 电子外后视镜:法规与体验的平衡术 P7 国内首搭电子外后视镜,延时低于人眼反应时间(白天 40.4ms/ 夜间 58.6ms),支持广角、镜像、倒车联动模式,镜片防水雾涂层与自动防眩光功能,实测雨天视野清晰度优于传统镜片。尽管需适应新交互逻辑,但其风阻优化(降低 0.012Cd)与安全性提升(减少盲区)具备长期价值。
目前量产车中,莲花 ELETRE、阿维塔 12 等高端车型应用了该配置,尚未形成主流配置。可能有消费者觉得华而不实,其实不用担心,电子后视镜应该只是选配件,传统用户不选它就是了。
二、智能化:务实补课,差异化聚焦安全
1. 车机系统:Honda Connect 4.0 的「本土化跃进」
语音交互:支持四音区识别、免唤醒连续对话及川粤方言,覆盖导航、空调、座椅等高频功能;
生态兼容:无线 CarPlay/HiCar/CarLife 全系标配,满足手机互联刚需;
场景模式:15 种预设场景(如露营、小憩)联动空调、香氛、灯光,但自定义功能开放度不及新势力。
2. 智驾系统:L2+ 级「安全优先」策略
Honda SENSING 360+:5 毫米波雷达 +12 超声波雷达 +1 前视摄像头,支持高速领航辅助、记忆泊车、驾驶员监测(DMS);
务实短板:无城市 NOA 能力,依赖高精地图的弯道降速、匝道让行等功能尚属"跟随者",与华为 ADS 2.0、小鹏 XNGP 存在代差;
安全冗余:Cabin Watch 后排儿童监测、碰撞自动保存行车记录、健康指标追踪等功能,体现传统车企对"基础安全"的执着。
三、空间与舒适性:日系「实用主义」的电动化延续
1. 空间魔法:得房率 85.8% 的「MM 理念」
乘坐体验:后排座椅支持 10 ° -18 ° 角度调节,座垫宽度 53.5cm,多层高阻尼座椅结构兼顾支撑与舒适;
储物能力:后备箱容积扩展至 1485L,704mm 低地台设计 + 脚踢感应,便利性优于 Model Y;
细节痛点:全包车门防污、90 ° 极限开门角度,直击家庭用户雨天上下车、安装儿童座椅等场景。
2. 舒适配置:差异化「体验牌」
舒享配置:1.85㎡五层结构调光天幕(紫外线隔绝率 99.9%)、前排双头枕 BOSE 音响、三档智能加热系统;
健康细节:座椅抗菌材质(SIAA 认证)、PM2.5 净化 +7 种香氛,但麂皮座椅、AR-HUD 需中高配车型搭载。
四、市场挑战:定价、品牌与用户心智的博弈
1. 竞品分析
特斯拉 Model Y:品牌光环 + 超充网络碾压,但内饰粗糙、悬架生硬;
比亚迪唐 EV:三电成本优势 + 垂直整合,智能化与豪华感不足;
蔚来 ES6:服务生态 + 换电体系,但售价偏高(33.8 万起)。
2. 定价策略与销量预测
若 P7 主力车型定价锚定 25 万 -30 万元(后驱长续航版),凭借空间、安全与合资品牌背书,月销或可突破 3000 台;若高配车型上探 35 万元,则需直面蔚来 ES6 的用户忠诚度压制。参考广汽本田极湃 1 的市场表现(月销不足千台),P7 需在渠道激励、试驾体验和用户运营层面大幅革新。
五、行业启示:传统车企的「反击样本」
P7 的推出,本质是传统车企对新势力的一次系统性回应:
技术层面:以制动冗余、车身刚性、空间效率等长板建立护城河;
策略层面:规避激进创新,聚焦安全、实用等基础需求,规避"软件定义汽车"的认知劣势;
品牌层面:合资公司主导研发,规避"烨"品牌争议,强化本土化决策效率。
隐忧与悬念:
用户心智占领:年轻群体是否认可"传统品牌电动车"?
补能体系短板:超充网络布局滞后,或成长途出行痛点;
智能化长跑:城市 NOA、端到端智驾的缺席,恐被新势力持续拉开差距。
车聚小结
广汽本田 P7 试图以「安全冗余 + 实用主义」重新定义电动时代的竞争规则。其成败不仅关乎单一车型命运,更将验证传统车企能否在智能化浪潮中,以"制造功底"换取转型时间。
联想到前不久丰田铂智 3X 上市时,也宣传了双制动冗余系统,特别是还有一个紧急断电实体按键,在极端情况下(如刹车失灵)可以实现紧急停车,引起市场与消费者一致好评。那么今天本田 P7 再次强调 "刹车双备份",说明日系合资的电动化,是在摸准了新势力主导下的新能源市场的最大痛点之后的集体反击。
市场需要多样化,更多选择才能让产品自然优化。